当前分类:修行人生

佛学的空PK哲学的虚无主义

 文:松布尔

研习佛教《心经》,会发现里面有很多与哲学虚无主义的相似之处,因此是否在哲学史上对虚无主义的批评,用在对《心经》上的质疑,同样成立呢?

关于佛教的文献非常庞杂,我很难把佛教这样一个庞大的宗教系统和另一个哲学系统进行比较,但我们可以就着其中某一个具体论点进行比较。佛教经典《心经》在内地流传甚广,我想就着心经中的一些论点和哲学中的虚无主义进行一个对比,他们似乎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对《心经》做一个详解:

从考古角度可查证的《心经》由来,是在日本法隆寺贝叶有一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而穆勒在1884年转成罗马字体,将其传入欧洲,而后菲尔(H. L. Feer)校订的梵文本,原本现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心经》的汉译本其实也很多,到宋朝为止,可考的就有11个版本,现在流传的有9个版本,玄奘翻译的版本只是其一,如果对照梵文原文,玄奘版在内容上与梵文版本也有一些出入,至少有20处不同。也就是说玄奘增加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比如,在梵文版中没有这句“度一切苦厄”,我想原文更多强调的是解释“空性”的问题,而不是佛法的“目的”问题。除此依照梵文的诸多译本之外,还有依照藏文进行汉译的版本。

关于《心经》的由来,佛教界有另一种说法是玄奘在去印度取经路上,在四川成都治愈了一位生病的老和尚,为报答玄奘,和尚口传给他一部经书,后来玄奘翻译出来,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心经》。但这都是无法考证的佛教徒之间流传的传说,不过无论如何,这都说明玄奘版《心经》在佛教界中的地位非凡。我们这里就以最流行的玄奘版本为准,理解一下《心经》的核心意思。我尽可能把自己组织的资料用大白话为没有佛学基础的朋友们解释出来供参考,尽可能不给大家用汉语言本身造成阅读理解障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我都用粗体标注,译文我都放括号里)

观自在菩萨(玄奘翻译的这个版本中,很多处都直接引用了梵文,需要查梵文愿意,再用白话解释给大家,这个“观自在”,出生于新疆车库的名为鸠摩罗什的人【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翻译为“观世音”,观世音和观自在是同一回事情。什么是观世音?这要了解其名称来历,“观世音”是因为其为了能够修成最高境界【无上正等正觉】,在阿弥陀佛那里发愿,当阿弥陀佛涅槃后,他继续度化众生,倾听世间的苦厄,为众生免除苦恼,因此被宝藏佛给了名号“观世音”【这个故事参见《悲华经》,观世音梵语为Avalokiteśvara】,其实我个人觉得根据这个名号的来历,鸠摩罗什的“观世音”的翻译方法更贴切,就是寻声救苦的意思,大白话就是“观察世间的声音”。玄奘在这里把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我个人认为汉传佛教在历史上之所以有被政治利用的嫌疑,就是因为它侧重让人追求“自在”,宣扬把物质权力欲望等都视为幻象而应放下,追求通过修为获得自在,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观世音”而不是“观自在”,那可能就要为众生的苦而慈悲发愿,甚至产生某种积极的行动了。而玄奘事实上在当时也是属于当时国务院干部待遇,有可能意识形态上更倾向于维稳工作,因此更多的宣扬追求自在,而不是权力等,所以他更倾向于翻译为观自在。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了。

补充一个资料,什么是阿弥陀佛,这个我也解释一下,我看很多自称佛教徒的人都是一知半解:阿弥陀佛的梵语Amitābha,a是否定词,无的意思,mita是测量的意思,bha是光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无量光,玄奘就不喜欢念阿弥陀佛,而喜欢翻译为“无量光佛”,这个佛曾发愿在西方建立净土,广度众生,汉族有一种净土宗,就是专门拜此佛修此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啥叫无量光呢?就是光芒万丈,万岁万岁万万岁,因为无限量嘛,我理解其实就是“永恒”。

那么佛是啥意思?也是梵语了,是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者”,这个“者”在中文里面有“人”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只要觉悟了,就是佛……用觉悟又说深了,我往简单了说,就是明白人就是佛。那么什么是明白(觉悟),佛学里面也有详细的定义,就是要满足三个条件:自觉、觉他、觉有情(有人说最后一个条件是觉圆满,这个我认为是不对的,圆满是三觉后的状态,三觉应该是具体而又明白的,但是我们似乎喜欢把话说得让人不明白才显得高深,干嘛那么没底气呢?)。自觉自己先了解,觉他就是让别人也了解,觉有情,就是把“情”这个东西看明白了,这个“情”是私情,把个人感情看明白放下了,也就慈悲天下了,这个是佛教的逻辑,就像马云,如果天天小情小爱,和媳妇吃醋闹别扭,是很难把精力放在“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事情上的,所以我看按照这个标准,马云应该算是一大活佛:自己明白,让团队明白,让天下明白,放下个人感情,当然,这还要看马云的世界观是不是和佛教的世界观一致了。因此成佛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自觉、觉他、觉有情。

观自在菩萨的“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的意思,意思是觉破(看透)了有情(私情),觉破了私情,才能有大情,慈悲众生,所以人们拜菩萨喜欢讲大慈大悲的菩萨啊。因此心经第一句开头就是“闻声救苦看破私情”,很多网上翻译成观察内在,观察内在佛性奥秘,这个似乎都有故弄玄虚之嫌,并不准确。)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深是古文,意思是往深了探索,般若这个是梵文,没法直接翻译,大意是“大智慧,大觉悟,反正就是佛学追求的最高状态,就是般若”。菠罗是彼岸的意思,按意思理解也有解脱挂碍的意思,蜜是到的意思,多是上面的意思,就是到达般若的那种解脱挂碍状态上时)
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乃是空的,这句是《心经》的整个核心,我细说下,首先说五蕴是什么。佛教认为包括人身心的万物是由五蕴构成,蕴字是梵语,意思是聚合,其中色蕴是物质世界的,其他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都是意识的,人的身心和意识就是由这五蕴聚合而成。色是可以看见的有形的物质,受是对外界刺激的产生的感受,想是对外界刺激产生感受后加以分析所得到的结论,行是得到结论后产生的行动,识是经验积累后,对事物加以区分辨别选择等的能力。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火是黄色的——色蕴;手放上去会不舒服——受蕴;不舒服的感觉叫疼痛——想蕴;手赶紧拿回来——行蕴;下次再不敢把手放上去了——识蕴。

这种把人体分为意识的和物质的两个部分的理论很像16世纪天才法国哲学家和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二元论(他怎么做到把物理、数学和哲学都搞那么出色的),在笛卡尔1岁时母亲就得了肺结核去世了,父亲把他仍奶奶家照顾,但是他被母亲传染体弱多病,因此性格孤僻,喜欢一个人思考。笛卡尔被认为是现代哲学奠基人,他是极其理性的人,他甚至认为可以用数学方法来思考哲学问题,他坚信一个思考规则,就是“绝不承认任何事物为真,对于我完全不怀疑的事物才视为真理”,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就是他说的。他曾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人是分为身体和意识两个部分存在的,就是对着镜子努力想象自己身体不存在了,他发现,这个很容易做到,但当他对着镜子努力想象自己的思想不存在了,他发现,这个完全做不到,因为想象“思想不存在了”这个本身也是思想中想象力的一部分,让思想不存在,只有从纯粹的身体的角度出发才行,那就是死亡才行。这说明思想和身体是独立的。

五蕴其实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皆空”,明明阐述了世界由五蕴组成,那为什么还说是没有五蕴呢?实际上这个空,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性空,我查到的资料大多就解释到此,实际上性空是什么意思?这个没有深入具体的解释,后来看了《金刚经》等内容,包括一些英文版的翻译,这个性空的大白话理解意思可以说是“没有主动意识”。你得理解佛教的比较根本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果论,一个是缘生论,把这两个理论了解了,就能了解什么是性空。哲学上的因果论指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佛教因果论是说当下发生的状态是因为过去的发生状态造成的,当下的发生的状态又导致未来发生某种状态,这种轮回时候永恒的。而缘生论就是说一切都是缘分碰撞而成,因和果也一样,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我们其实是无法主动选择的,也就是性空的。在这两大定律下,可以推导出五蕴其实都是在定律里面生生灭灭,但实际上他们自己不左右自己,也就是性空的。这个让我想起一个很著名的数学实验——棋盘格实验。当你用电脑虚拟出一个无限大的围棋盘格,然后设定一个简单的规则,比如当一个格子点亮,周围格子没有被点亮时,这个格子就要马上灭掉,然后如果一个格子周围有三个以上格子,这个格子就会被灭掉……当你设定这样简单的规则,然后设置一个起始状态,你就会发现,这个棋牌格就产生了生命,就会无限的自我繁殖,产生各种图案,亮亮灭灭,永不停息,光亮就会放大、缩小、移动、繁殖、消减……但我们最开始并没有输入让格子移动、缩小等指令。那么是不是我们对组成生命个体的基本物质做一些简单的规则设定,生命就会自我创造呢?棋盘格相当于宇宙、设定的规则相当于因果,然后我们就产生了各种姿态、各种故事,但实际上都是这些简单的规则在底层作用,各种姿态、各种故事其实都是性空的,都是规则之上的幻象,而所谓简单的规则形成,或许就是靠缘分。也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发明一个机器人,设定“机器人要有欲望”这个程序,然后他们就会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断衍生出各种版本的故事,而编排故事本身并不是机器人的属性,机器人的属性是拥有欲望……同样,五蕴是皆空的,只有一些基本的规则才是真相。另外这里容易被忽视的是照见两个字,我看了下那个年代的语言,是不常用照见这个词的,可以用看见、观到、观见,那为什么要用照见?因为照见不是用眼睛见的,有一个词是心照不宣,因而照见不是一种用眼睛见的行为。照和光有关系,是一种能量,是没有主观感情的,你可以理解为用能量感受到五蕴是性空的这个规则,所以这句话就是:用能量感知到聚合形成万物的五蕴的是没有主动意识的,是性空的)
度一切苦厄(所以菩萨要为众生解脱一切执着于生死烦恼的苦厄,这句是玄奘自己加的,不多解释)
(以上是全文中心思想,其他内容都是在解释上文)


舍利子(舍利子啊……是对着舍利子说,舍利子成分有说是结石的,也有说是修行者长期素食,体内的纤维素低温煅烧之后,形成的结晶体。但无论如何,《心经》里面总不能说:胆结石啊……或者是结晶体啊……按照近代印光大师的说法,舍利子是修行人由于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佛教徒非常尊重舍利子,这里也是在对舍利子说法)
色不异空(色蕴不外乎性空的)
空不异色(性空的也不外乎色蕴)
色即是空(色蕴是性空的)
空即是色(性空就是色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他几蕴也是如此)
后因意思都是在诠释上文,故略……

 

那么说到此,可以说佛教其实是追求相当的客观认识世界,当客观认识世界以后,对主观的情绪可以加以选择性忽视,毕竟一切都不是你能决定的,你从来没做过什么决定,都是缘分在和合一个场景,比如你想站起来,你以为是你自己想站起来吗?不是的,可能是因为你腿麻了,你为什么腿麻,可能是因为恰好椅子压迫了你的神经系统……比如你现在腿没麻,你看到这里,非要站起来,对抗这个道理,那么我告诉你,那么这个缘分就是你看到了这个文字,然后产生了要对抗这个道理的想法,然后才站起来,总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因为因果和缘分推动,人只是选择接受还是不接受而已,这个选择也是缘分在选择。说道这里,这个论点已经非常接近虚无主义了。

尼采认为,虚无主义-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虚无主义基础上,还曾催生过朋克(Punk)等运动。所谓朋克就是藐视一切权威的精神,英国朋克主义乐队曾在MV内炸毁毛泽东的肖像。虚无主义则是不承认上帝存在、权威存在,甚至认为人类的存在的一切目的和意义都是虚幻的。这个思想内核和虚无主义的拉丁词很像——Nihil,意思是“什么都没有”。

虚无主义是很容易被利用的一种哲学概念,比如马克思就曾经嘲笑一些虚无主义论点,其中一种被批评的论点就是“民族性为无稽之谈﹑一切民族特征和民族本身都是陈腐偏见”,这种认为民族性其实是人类自我禁锢的一种幻象,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论点,很容易让帝国主义者们侵略其他民族,让其他民族臣服,从价值观上放弃抵抗,转而支持世界大同。而我们这里也不排除在封建专制时期,为巩固皇权统治,让百姓放弃抵抗,通过输出和放大佛学中的“权力、金钱、情欲都是幻象,都是烦恼的根源”等价值观,来维持统治。但这都是政治上的解读,我们还是回归学术上的考量。虚无主义也分为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但根本上,虚无主义都是否定主观意识的存在。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认为: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决定历史走向,个人在历史的“必然”潮流中,无可选择,也无可作为;即便在“可否作为”问题上凭着直觉得到肯定性答案,但却无法指出“如何作为”。

 

那么,在哲学意义上对虚无主义的驳斥有两点:

1.按照虚无主义的逻辑,一切都不存在是真理,那么真理也应该不存在,那么这就陷入了一个矛盾,如果“真理不存在”本身就是虚无主义的真理,那么虚无主义的这个“真理不存在”真理就不存在了,那也就应该推导出真理是存在的,那么这个就和虚无主义自己提出的“真理不存在”论点矛盾了。

 

2.还是上文提到的16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他虽然在认识人的方法与佛教有相似之处(人是由意识和身体两个部分组成),但他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很显然他的思考是不能承认虚无主义核心论点的,他承认上帝的存在。他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论证,比如“完美”这个概念在人身上是无法体会到的,我们不可能在不完美的人身上体会什么是完美,这个时候佛学者和笛卡尔就产生分歧了,前者可能会认为追求完美没有意义,当你不再追求完美之后,你就找到完美了,笛卡尔则认为这并不客观,这只是限制了自己的理解方法,重新把不完美的东西解读为完美,然后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东西。笛卡尔认为人类一定曾经感知过什么是完美,人人在意识里面有一个完美的最高示范,因此推导出,完美的上帝一定是存在的,否则你无法解释人类继承下来的这一天性。再回到上文提到的棋盘格实验,哪怕那些最简单的规则,也得有一个更高智慧安排和设定才行。

也就是说,即便证明了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是人的妄想,一切都是由同样的最小单位的物质聚合而成,一切都是五蕴……那也得有个什么力量把他们组合成幻象、妄想、五蕴才行。

由最基本物质组合成千万种景象,一定有他的意义所在。在这个前提下,就产生了两个理解方向,一个是不承认千万种景象的存在,或者认为千万种景象没什么区别,因此否定与生俱来的天性,追求更高的觉悟,以使用意念让自己等同于万物,追求众生平等;一种是承认千万种景象成为千万种景象一定有其目的,因此要承认他们的不同,然后去扮演好制造千万种景象的那个更高智慧体赋予人类的角色和价值,尊重天赋人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