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分类:天下杂言

我们没必要把别人的生活全都体验一遍

 松布尔:

哲学家康德指出了人如何区分精神自由的方法——也即是否能够遵从自己内心制定的准则,而非屈从肉欲、情欲、物欲等自我精神以外事物(包括自身肉体)的诱惑。康德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了,每天准时3点出门散步,用这种形而上的形式,恪守自己内心的准则,用精神驾驭肉体的惰性,以至于有一天他看书看过了头,三点没有出门,整个镇上的人都以为自己家的表坏掉了。

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女人,但名和名之间也是有别的,套用我们公关圈调侃广告圈里的一句话“如果客户只是想成名,那做秦桧也是可以的!”。宋庆龄,一身素服,表情淡然,在美国为丈夫抗战融资,如果换一个样子,身上扎着皮带,手里挥舞着红本本,声嘶力竭的喊万岁,那便是江青了。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本能的认为江青没有宋庆龄高贵呢?高贵与否,如何界定呢?人区别高贵的原则是什么?哈佛大学的桑德尔给出了一个启示:使用人类更高级功能的就是高级的。显然前者是为了国家的未来,推动的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后者更像是在屈从于权力欲,前者使用了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甚至我认为她使用了作为人这个物种才独有的意识——大爱,而后者的声嘶力竭和阿谀奉承并不需要太高级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尤其是在年轻时代,在这个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信息蜂拥而来,很多人都觉得我要尽可能多的去体验,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认为这是极其错误的,所谓尽可能多的体验,应该是去尽可能多的去体验“能够开启更高级能力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趋于更加完整,而一些低级体验,实际上是人类普遍都能做到的,那种体验实际上只会让人越发成为低级体验的奴隶,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高级体验带来的享受是更持续的。无节制的性爱、酗酒、吸毒等等,无论你如何为其辩护,都不能丰富自己的灵魂,这种量变只会带来更为奴性(依赖)的质变。例如,一个不断在体验不同性伴侣的人,可能就会陷入一个怪圈,就是永远在想下一个会是怎样的。因为他们总是在尝试下一个体验会不会更高级?然而,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际上他在同质化体验过程中,已经成为了这种体验的奴隶,而真正高级的体验,应该是去追求那些使用人类更高级功能的体验,而不是将低级功能重复利用,那充其量只是在错误的追求加强对低级功能刺激,而非开发持续的高级功能,因而可以遇见,他们必将走向精神的空虚和茫然。

我曾经看过一个访谈,主持人非常关切的问一位奥运体操女选手”你那么年轻,就在体育队里面训练,会不会觉得青春很缺失……“,这位选手华丽丽的回答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击碎了主持人的价值观”你所说的童年或者青春可能就是逛街、玩游戏、追星?这个我任何时候都可以去做,而且并不难做,知道结果的事情再去做它我觉得是浪费时间,而我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


我觉得这个回答很高贵。

最后,希望一些关于人性的哲学思考,可以在人们内心深处构筑一个文明的壁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