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生女不女人,一个男人男不男人,去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有一次,某女生看过一男生的朋友圈后说:发的都什么东西啊,总是在讲一些抽象的高大上的东西,没意思。
反过来,某男生看了一女生的朋友圈后说:为啥这些小女生发生一个小事就发到朋友圈,又去哪里玩了,看了一个什么电影,喝了一杯什么咖啡……不知道发这些干吗。
你在看异性的朋友圈的时候,是否有类似的感觉?
其实,这不是谁有没有意思的问题,而是性别差异的问题。
一般来说,女性更偏向感性,男性更偏向理性。女生与闺蜜聊天,或许聊的都是一些生活琐事,我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感觉如何,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感受如何。类似于这样的“状态+感受”的对话,她们乐此不疲。如果男生在场,就会觉得她们有些无聊,聊半天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有这种差异呢?从进化的观点看,女性要养育孩子,她们需要突出自己的娇小、年轻、脆弱,需要资源来保护自己和孩子的安全,所以她们更加在意安全感,如果没有安全感就会非常焦虑,带有更多的感情和情绪色彩,偏向于感性。男性则需要更多地争取资源,但是在争取资源的时候,会面对很多问题,比如竞争,因此男性需要以解决问题为主,他们觉得情绪解决不了问题,更偏向于理性,他们需要突出自己的强大、成熟、有统治力。
因此,女生在朋友圈发的东西当然更多带有女性的色彩,比如发一些琐事,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在某些男生眼里有些无聊,实际上,这些琐碎的状态本身所蕴含的信息是:成熟是什么鬼?我要那么成熟干吗?我是一个具有童心的小女生,才18岁,年轻、漂亮、可爱……我需要被呵护。
男生则恰好相反,可能会更多分享一些文章,有更多抽象的理论和观点。虽然,在某些女生眼里这些比较没趣,但是这些男生想突出的是:我是一个成熟理智负责任的男人,对很多东西有深刻的认识,我很强大(有些男生发的东西太稚嫩了)。
除了朋友圈的文字性信息,朋友圈的图片(照片)也是反映男女差别的重要方面。
拍照的时候,从相机和人的相对高度来说,主要有三个角度:仰拍、俯拍和平拍。平拍是最平常的一种拍法,这里不去说它。仰拍和俯拍有什么不同呢?仰拍的照片和俯拍的照片会给人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这就涉及所谓的具身认知了。所谓的具身认知就是,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理解来源于直接的身体经验。其中,我们身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是身体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上”与“下”等。
威廉·纳吉对“上”与“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成熟为上(你的思想很有高度),稚嫩为下(你的看法比较幼稚,很low)”“理性化为上(我们把这个问题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情绪化为下(她始终处于情绪化当中,不能站在高处看问题)”“统治力为上(他位高权重),弱小为下(他总是低三下四)”。
可见,总体上来说,“上”与“下”的概念与“男”与“女”这种性别角色有相互对应之处(注意,上与下,也带有一些道德的含义,请不要把这些与男与女对应,本文没有这个意思)。
对于拍照来说,仰拍,那观众看自己的视角就是仰视的,被拍的人看起来就会更高,可以看到大大的下巴,给人的感觉就是更加强大、成熟、具有统治力。相反,如果是俯拍,可以聚焦到大大的眼睛,被拍的人给人的感觉就是更加弱小、美丽、年轻和不具有攻击性。所以,俯拍会给人更女人的感觉,仰拍会给人更男人的感觉。
我们去看朋友圈的头像,如果是真人头像,往往男生的头像更可能是仰拍的,一个人登高望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牛得一瞥。女生的头像更可能是俯拍的,我年轻我漂亮,就是这么自信。
现在知道为什么朋友圈女生更喜欢发自拍照了吧。自拍更属于女生的标配,因为自拍更多是俯拍的。首先把手机举高高,如果手臂不够长,就加一个自拍杆,把手机架上去,用娇小的声音说一声——拍照,只听见咔嚓一声,美照入机。拉回来,打开一看,果然很美。这个过程有点像男生的钓鱼,几多自在,好心欢喜。
当然,有些女生或者男生可能不同意了,说我朋友圈的照片好像不是那样呀。这就涉及双性化的问题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异性的特质,只是占的比重不同罢了。有些“童鞋”虽然是女儿身,但也比较女汉子,所以也会有一些看起来比较彪悍、高大和威猛的照片呈现在朋友圈。某些男生,为了表现出自己的那份秀气、文艺和安静,也可能展示出比较柔美的照片。
所以,一个女生女不女人,一个男人男不男人,去看朋友圈就知道了。
(作者为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师)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