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毒雾夺走了超过10000人的生命,近乎残酷的空气治理法案随之而来,让伦敦走上了铁腕治污的救赎之路,如今,伦敦每年的雾天不到10天,“雾都”之名早已不在。
伦敦的这次事件与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雾霾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刨除具体污染物质的区别,相似的历史阶段,相似的污染,相似的伤害,伦敦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
18世纪开始英国借助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煤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英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时期,煤在燃烧时释放出含有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的滚滚浓烟,成为了人们脑海中工业革命的象征。
20世纪初的伦敦是一座黑色的工业之都,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煤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着,多天不散。
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都描述了朦胧的雾都景色,但事实上身处那个年代的伦敦人却对此深感困扰,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更会危害居民的健康。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早在1875年就曾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治理,到20世纪20年代,由于政府的加强管理,煤在工业中使用量下降,污染有所缓解。但伦敦冬季寒冷漫长使得居民燃烧大量煤炭,加上地理与气象因素,冬日的伦敦经常出现大雾弥漫。
1952年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气象台风速表读数完全是静止的,处于死风状态,空气中积聚着大量的烟尘,经久不散,风太弱又无法带走林立的工厂烟囱与家庭排出的各种有害的烟尘。于是,大量的煤烟从空中纷纷飘落,美丽的泰晤士河谷被烟雾笼罩。一位在船上干活的小徒工,烟雾的入侵使他泪如泉涌;烟雾穿门入室,钻进了格林威治区的居民家中,使人们痛苦难忍……
雾云在城市上空悬浮了5天,逐步变得更脏和更有毒。伦敦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10倍。烟雾使数千受害者患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最后,到12月10日烟雾散去时,估计已有4000人死亡,其中多数是年长者。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此后,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4年的“伦敦市法(City of London (Various Powers) Act 1954)”,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发电厂和重工业被迁到郊区。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等。经过50多年的治理,伦敦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从滚滚的毒雾到蓝天白云,伦敦经历了血的教训,半个多世纪的铁腕治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被重复。
对比我们国家,发展与环境保护其实一直都是矛盾的,过去过于注重发展,注重GDP的我们而忽视环境保护,才让我们今天尝到了苦果,生活在雾霾严重的穹顶之下,既然绕不过,我们就要承认他的存在,经济的阵痛是必然会有的,所谓的汽车限行,错峰上下班这些限制措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穹顶之下的政府,既要考虑经济增长,又要考虑节能减排,那么就需要政府拿出更多的经历,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想要的是“天天都有APEC蓝”。
延时拍摄 告诉你们蓝天是怎么没的